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主页 > 最新行情 >

空调业规模“围城”和营销模式浅析

时间:2009-09-23 10:49来源:未知 作者:制冷网 点击:
近日,一些报刊、网站对空调行业企业的规模似乎特别关心,对现存企业做大规模颇有微词。如果说文章志高跳级缺少战略支撑还仅仅是担忧某品牌陷入降低价格,扩大规模,靠规模成
  

  近日,一些报刊、网站对空调行业企业的规模似乎特别关心,对现存企业做大规模颇有微词。如果说文章“志高跳级缺少战略支撑”还仅仅是担忧某品牌陷入“降低价格,扩大规模,靠规模成为一强”的话,另一篇文章“空调业需要冲破规模围城”,就是明确否定空调企业做大规模,把做大规模看成是制约空调业健康发展的制掣。

  对于空调企业是否要做大规模,或者是说是规模制胜还是利润制胜,行业很早就一直有着争论。但是,随着行业大浪淘沙式的竞争,品牌不断集中,现存强势品牌基本都是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这种争论基本上已经偃旗息鼓。今天又有人提出否定企业做大规模的观点,似乎规模成了制约行业发展的战略问题。对此,笔者有着不同的观点和看法,愿与行业人士进行交流。

  规模成就了中国空调产业

  作为现代家电产品的空调,与彩电、冰箱等一样都是舶来品。最早把空调引入中国市场的是日本企业,最初是依靠进口产品在中国市场进行销售,随着市场需求的上升市场的不断扩大,日资企业开始进行技术的输出。在改革开放初期还是按照合资的方式,把生产线引进到国内,并在早期垄断着国内市场,赚取超额的利润。

  由于空调等家电产品的制造门槛并不高,并且有着很好的发展前景,国内很多投资者纷纷引进生产线进入空调制造领域,使得国内在上个世纪90年代空调企业犹如雨后春笋般的发展起来。但是那个时期的国内企业规模都比较小,抗击风险和盈利能力都比较差。以利润为导向的外资品牌占据着市场的主导地位。在外资品牌的主导下,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一套1P的单冷空调单价要在7000元上下,国内普通消费者根本承受如此之高的价格。

  是什么改变了外资品牌主导下的高价格市场状况呢?那就是国内企业扩大产能规模,通过扩大制造规模和营销规模,实现制造、营销成本的不断下降。经过近20年的努力,国内品牌规模不断壮大并远远超过外资品牌,伴随而来的是空调产品的价格大幅度走低,实现了空调从奢侈消费品向普通日用消费品的转变,为空调产品平民化的普及铺平了道路。在这期间,格力、美的、海尔、奥克斯、志高、海信科龙、格兰仕、长虹、TCL等国内品牌脱颖而出。国内空调业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国内品牌就是通过规模打败了外资品牌。如果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国内品牌在不占技术优势的情况下,是不可能与外资品牌相抗衡的。

  正是国内空调制造企业的崛起,改变了全球空调制造的格局。据有关资料显示,2008年我国出口的家用空调占据美国、加拿大的北美主要国家市场容量的80%以上;在西班牙、意大利、英国、法国等欧盟地区主要国家所占比例在45%。中国已经无可争辩成为全球最大的全球家用空调生产出口基地。就连日本大金返销日本的家用空调,也是在格力OEM的,足见格力在规模优势下的制造与成本控制能力。

  毫不夸张的说,中国空调产业的崛起成为全球的制造基地,最主要的就是得益于在规模上超越了外资品牌,从而获取了在全球行业的话语权。所以,武断的认为规模是制约中国空调产业围城是没有道理的,也不符合中国空调产业发展的现状。

  不可忽视空调业的特殊性

  在国内市场,由于空调与彩电、冰箱、洗衣机等其他家电产产品在使用功能上的不同,存在着很大的市场差别。其表现在空调有着明显的季节性,销售旺季集中在每年的4月至8月间,其他半年多的时间处于销售的淡季。而其他家电产品除了节假日的厂商集中促销,就没有这种明显的淡旺季之分。

  空调在进入国内市场初期,这种淡旺季市场现象非常明显。那时空调厂家与经销商由于淡季市场销售非常少,在淡季多数采取的是“刀枪入库,马放南山”的策略。8月份以后厂家的生产线停止生产,经销商关门休息或者转做其他生意。因而,空调行业的人至今还都自诩是“都市农民”,靠天按季节吃饭生活。

  正是空调的这种淡旺季市场需求不平衡,使得旺季时很多工厂门前提货的车排着长队,加班加点都不能够满足市场需求;淡季时需求减少经销商不要货,厂家只能关停生产线给工人放假。结果是厂家花巨资引进的生产线,在整个淡季都处于停产状态,造成了生产企业资源的严重浪费。加上国内企业没有进口品牌的溢价效应,产品的定价无论如何也达不到外资品牌的高度,这样就根本无法消化企业的成本。不仅如此,淡旺季的自然状态使得那时的空调业很难做大规模。

  只有打破淡季这个制约瓶颈,让生产和市场能够运作起来,才有可能降低生产企业的成本,实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因此,空调行业“淡季打款,旺季销售”的营销模式应运而生。这种模式的核心在于,通过出台各种优惠政策吸引淡季打款,把产品从厂家的库房转移到经销商的库房,对经销商来说就有了要把货销售出去的压力,有了压力就有了动力。经销商就会想方设法去实现销售,这样他们就不会在淡季关门歇业,就会主动出击找工程做项目,变坐商为走商,实现淡旺季的削峰平谷。解决淡旺季平衡问题,必然结果就是把规模做上去。这就是中国空调业最基本的特殊性。

  可以想象,如果按照自然状态发展,依然保持着“淡季刀枪入库”“旺季拼死拼活”的运作方式,不仅不可能有中国空调业目前这样大的规模,也不可能有中国空调业目前在全球地位。规模——已经是无可辩驳成为中国空调产业崛起的关键因素。当然,这种规模制胜也必然体现在具体的企业当中,即企业的做大做强。

  订单与规模不是绝对矛盾

  “零库存下的即需即供”即按订单生产,并不是什么新的创举,多数日资企业一直就是按照这样的模式进行市场操作的。当然,笔者并不是说订单式生产运作模式不好,关键是要看是否适合各个企业。更不能把这种运作商业模式神话,看作是拯救中国空调产业的唯一途径。

  外资企业选择按订单生产,一贯坚持明显的淡旺季市场操作,是因为他们有着较高的品牌溢价。同制冷量的产品在定价上要比国内品牌高30%以上,有的甚至高出1倍,没有规模照样可以获取可观的利润。另外外资品牌在产品定位上,选择了消费群体金字塔中顶端的一小部分高消费群体,因而他们没有在规模上做大的迫切需求。另外外资品牌对中国市场的复杂性、多样性的了解远不及国内企业,他们只能够在重点市场上去精耕细作。因此,对外资品牌来说,选择订单式生产经营,既是一种必然也是一种无奈。

  国内企业如果也按照外资品牌的策略,仅仅去追求单品毛利率实现高额利润,采取订单式的方式进行市场操作,就会有两个问题显现出来:其一,国内品牌的溢价能力赶不上外资品牌,如果想与外资品牌一样追求单品利润,那样能为市场接受吗?销售量必然大幅度下降,产品卖都卖不出去,怎么能够降低成本实现盈利呢。其二,采取订单式模式在淡季很难拿到订单,没有订单厂家要不要生产呢?不生产没有产品就不可能形成规模,没有一定规模就很难摊销降低成本,没有成本优势怎么能够在市场上立足?

  所以说,国内企业只有在把握一定的毛利空间的基础之上,通过扩大规模来降低成本,从而体现成本的最大边际效益。所谓把握一定的毛利空间是指,以自己的品牌定位为基础,尽可能的降低生产经营成本,面向和服务于众多的消费群体,把实现利润锁定在合理的水平上。在薄利多销的前提下实现规模最大化,而不是简单的拒绝扩大规模。

  可以看出,我们所说的订单式与规模并不是绝对的矛盾。订单式只是我们经营方式的一种,并不是说做大规模就一定要排除采用过订单式。其实,我们完全可以看出没有一定的规模,即就是你的毛利率很高,绝对的利润能回有多高呢?1000万台20%的毛利率与500万台30%的毛利率,哪一个绝对盈利能力强呢?在保证一定毛利率水平下,规模越大效益越好。这绝对是一个人人明白的浅显道理,为什么还要说规模是围城呢?

  多数企业缺少的还是规模

  在中国空调产业,是要规模还是要效益,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没有决然的矛盾。效益没有一定的规模是不可能得到保证的,相反没有效益的规模再大也是徒然。目前的关键在于,规模与利润的这两个矛盾中,那一个是问题的主要矛盾,是需要亟待解决的问题。

  我们不妨看看中国空调产业的现状,就可以知道明确的答案。在目前国内活跃的空调品牌20多家,除去不足10家的外资品牌外,活跃的国内品牌有10多家。格力、美的产能已经达到近2000万台,其规模在1200—1500万台之间。从这两家企业公布的年报可以看出,他们都是家电上市企业中的佼佼者。剩余的10多家企业规模没有超过500万台的,多数规模是在200—300万台之间,而他们的产能都已达到或者接近1000万台左右。一些规模在200—300百万台规模的企业,从单台产品的利润上来说还是过得去的(当然要排除那些刻意要打价格战的或者是少部分促销品),但是由于规模不能够最大的释放其产能,其规模效应根本无法体现出来。这就是这一类企业长期的隐痛。

  当然,这些企业缘于多种因素(经营理念、资金实力、营销模式等)的制约,在规模上已经落后于格力、美的等企业。但是这些企业至始至终没有放松在规模上追求,这一点我们从各个企业的营销思路和政策上可以看得出来。据此,我们可以说目前对多数企业,扩大规模缩小与行业领军品牌的差距才是当前最主要的矛盾。鼓动企业单纯的去追求利润而放弃规模,那是在误导企业使其走入歧途。

  如果说格力、美的作为规模超越千万台的企业,在反思自己在规模与效益上的得失时,说规模的边际效应制约了发展还是可以理解的。而那些规模远不能充分实现产能的企业,也在说“规模围城”的话,那就大有吃不着葡萄就说葡萄酸的味道。在鼓吹“规模是空调产业围城”者看来,规模与效益成了二者不可兼得的对立,似乎企业做大规模就是不要效益了,要效益者就不去追求扩大规模。这种绝对化、机械化的看问题方式,是在为企业规模上不去而寻找开脱理由。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产业的规模化是必然趋势。其中也包括产业内企业的规模化。但是我们所说的规模化是要规模适度,不仅要与劳动力、生产工具等内环境相适应,而且要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市场供需状况相适应,要将规模控制在最大边际效益上。所以,判断一个一种好的商业模式,除了要满足不断变化的消费需求外,最主要的是看他是否能够支撑企业在产业内做大做强。商业模式的创新也必须符合这一原则,否则自己都无法生存了还奢谈什么创新。

北京制冷设备
------分隔线----------------------------
最新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发布者资料
制冷网 查看详细资料 发送留言 加为好友 用户等级: 注册时间:2009-05-14 20:05 最后登录:2016-11-19 11:11
推荐内容

cheap louis vuitton wallet power outlet australia